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下是壶知道美丽的编辑为家人们收集的茶文化的传播(优秀3篇)。
关键词:文化传播;南昌采茶戏;流变动向;传递渠道
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洗礼与沉淀,南昌采茶戏就像是一坛好酒越陈越香。从学习的视角来看,只有掌握了基本动作以及要求,才能走上真正的舞台,才能迎来新生,同时也只有这样,诸如采茶戏一样的地方文化方可百花齐放。南昌采茶小戏篇幅比较短小,形式也比较灵活,备受观众喜爱和称赞。采茶小戏的繁荣与创作,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南昌人乃至全社会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文艺百花园里的一朵小花,采茶戏经过无数先辈的努力培育,如今已经更加的艳丽,而且未来发展也非常的光明。
一、采茶戏的传递渠道及其鲜活的真实感
任何一种音乐都离不开文化载体,而文化又是一个非常抽象的词语。实践中我们所考察的各种文化现象,实际上就是这一区域汇聚的具有鲜明文化特征以及地方色彩的东西。音乐与其所处的环境相生相伴,一方面包括了音乐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行为,另一方面还包括音乐与其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关系。随着社会审美习惯的改变、广阔文化视野的影响与冲击,以及多元化的娱乐形式大量涌现,在传递过程中难免使采茶戏(较之于其他戏种属于地方小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发展桎梏。为了对南昌采茶戏进行保护和传承,应当揭开其传递渠道,并且对其未来动向进行综合考虑,同时这也有利于开拓地方戏种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江西南昌采茶戏,又称为“灯戏”或者“三脚班”,是地方采茶戏的一个分支,伊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南昌采茶戏历经茶歌、茶灯以及茶舞和茶戏的衍生、衍变过程,并且成为南昌市四县五区等地区的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艺术。南昌采茶戏,充分彰显了人物细节以及鲜活的真实感。从创作手法来看,采茶戏采用了喜剧风格以及短小的“三角班”样式,并且利用矮子步、单袖筒以及扇子花和模仿动物形象的一系列表演艺术,既有活泼明快的民歌体音乐,又有低沉严肃的二胡正反弦伴奏;同时,头带罗帽、身穿三花衣,腰上系着白堂裙,而且腿上还穿着灯笼裤,这些独特的服饰共同构成了南昌采茶戏的乡土气息以及鲜明的风格,并且备受客家人喜欢。南昌采茶小戏,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精炼、灵活,并且追求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刻,同时还表现出所描绘人与物的细节真实性。从地理风貌来看,赣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而且南方人的直爽、热情和乐观,这为南方小戏的成长提供了土壤,南昌采茶戏也成为戏剧百花园中一朵山茶花。在表演采茶戏时,作为一种舞台艺术表演形式,较之于其他类型的舞台艺术表演,南昌采茶戏也有其自身的弊端与不足。比如,演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唱、念、做、打等均要精通;与话剧演唱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可更加直观地将演员的诉求在舞台上呈现出来,并且传达给广大受众。基于上述要求,戏剧演员的基本功一定要扎实,提升演员的综合表演能力是关键所在。在 www.huzhidao.com 国内各类民间戏剧中,因文化、地域以及人文品性的差异,其体现出来的戏剧人物性格也大相径庭。南昌采茶小戏地域以及文化特征非常的独特,而且具有非常典型的人物性格特征,特别是以矮子步、单袖筒以及扇子花等表演技巧,表现出的人物性格非常的浓郁,在内容诸多戏剧中可谓别出心裁。近年来,国家及有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了重视和保护,这有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渠道去了解采茶戏该种地方民俗艺术,而且也有利于肯定和延续文化传统。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南昌采茶戏如何融入社会,并在此过程中得以繁衍生息,成为我们应当关注的问题。南昌采茶戏在传递过程中,也包含五种要素,即内容、主体、渠道以及受众和效果。传播者是南昌采茶戏的主要传递主体,同时也是采茶戏能够得以流传的源头,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或者任何一种形式的媒介组织。传播者不仅控制着采茶戏的传播内容,而且也受到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审美的影响与控制。传递的主要内容是采茶戏信息,尤其在当前信息时代背景下,任何艺术的发展均与资源的采集以及整合与改编息息相关,而且其信息内容取向包含既定、创编两方面。同时,还要分析其产生某种效应的可能性,并且调查研究内容与双方之间的关系,并以此来评判其价值。传递的渠道是媒介,每一种媒介组织,比如电台、报社以及电视和出版社,加上现代网络,均为地方戏种艺术传播推广渠道,其中包含了传播手段、持久性、时效性以及受众参与媒介度等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其对社会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当前信息共享以及媒介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南昌采茶戏的变化与转型,各种媒介传递作用不可小觑。采茶戏的受众群体主要是普通百姓,即便是单纯的接受也是发展传播的重要方面和形式,其中受众的特点、行为动机以及价值观念和文化程度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的内容。采茶戏的表演效果,也是一种延伸形式。传播者的信息经媒介传到受众而引起其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的改变,效果研究集中在受众传播在改变其观点、立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同时也涉及到大众传播对文化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应当重视传播过程过程中的各种外部环境产生的影响,并非单一的某种固定的行为,而且传送也只是本源部分,南昌采茶戏流变动向对其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基于文化传播视角正视南昌采茶戏的流变动向
艺术总是与生活密切相关,远离生活的艺术将使人们越来越冷视艺术。无论民间地方艺术大与小,均为中华民族之瑰宝,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艺术应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断深挖民俗文化,尤其要让类似于南昌采茶戏这样的地方戏曲文化紧跟时展的步伐。事实上,任何一种地方艺术形式,均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又当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呢?除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努力和市场导向性外,笔者认为还应当做好以下工作。1.创新与继承南昌采茶戏若想得到发展,不能固步自封,更不能待在原地,而是应当不断的创新,才能传承下去。实践中,应当紧跟时展的部分,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在新时期重新审视和准确定位,既要保持自身的特点,又要迎合公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比如,中国戏曲中利用靠旗档花枪的动作已经失传多年,而关肃霜通过创新,又重塑了“靠旗打出手”的原型。在此过程中,我们不能说靠旗古已有之,关肃霜并非对其进行创造,更不能说它是由关肃霜创造的,无需保护之。历史遗产保护与创新发展,在中国戏曲文化历史发展流动中,具有二元不悖性,二者均不可或缺。2.创意与创作思想观念改变以后,应当接受新事物,准确把握不同时期广大受众的审美感觉与需求,紧跟时展步伐,创作可以被受众接受以及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慕容晓晓的“黄梅戏”为例,其结合了传统戏曲唱段以及当前的流行因素。不可否认的是,近些年来诸如此类歌曲的爆红,一方面源于其是时展的产物,另一方面也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碰撞结果。在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诸如地方戏曲南昌采茶戏的传承,应当突破固有观念以及传承方式,大胆地进行尝试,既要娱乐于众,被大众认知、接受,进而传唱,又要讲究创意与创作,这也是正式地方戏曲转型的突破口。3.转变采茶戏的经营模式对于南昌采茶戏而言,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和传承,笔者建议让广告公司以及企业参与其中。目前来看,南昌采茶戏的主流观众是当地的农民,如果票价过高,则观众很难接受;如果票价太低,则会影响剧团发展。为此,我们可以对采茶戏的演出改变其运行和管理模式,比如让企业参与进来,只要有合适的投资,剧场内可以适当加入广告,而且在开场前与中场休息时,可以适当推广企业产品。采用该种渠道,可以解决采茶戏演出成本以及剧场费用等问题;与此同时,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卖票,既可以促使更多的观众前来看戏,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社区以及乡镇巡演活动,这有利于南昌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4.加强文化建设以及地方文献资料整合对于剧团而言,实践中应当深入民间基层,建立与本社团相关的票友协会、社团以及中老年学习班和业余培训班,加强个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交流。群众离不开艺术,而艺术家更离不开群众。同时,还要对各地区尤其是乡镇地方戏曲文献资料进行保护和整理,这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既是创作来源,又是经典延续的基础与条件。
三、结语
在此过程中,社会各界应当加强关注,既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又要在实际行动中对其进行帮助,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以及社会力量,只有这样方可使采茶戏这门独特的艺术在新时代续展风华;同时艺术工作者,既要在特定范围内对采茶戏的传播环境和条件进行再造,又要顺应时展和变化进行创新,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这是南昌采茶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研究现状及启示[j].大舞台,2012,(02):158-160.
[2]马伟华。认同与自省:文化自觉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16,(01):25-29.
[3]赖丹。赣南采茶舞蹈风格的六大特征[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2):110-115.
[4]李雪玲。民间“丑”的意趣和乡土“美”的升华———从赣南采茶舞的化丑为美说起[j].民族艺术研究,2015,(03):73-80.
[5]张潇。具有赣客家文化元素的生态服装创新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3年。
[6]陈治华。南昌采茶戏音乐作品选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论文内容提要国际贸易中,广告不再局限于一国或者同一种文化背景之中,而是要实现跨文化传播。中国要做成茶叶强国除过技术方面的进步外,广告战略也很重要。茶叶商标是跨文化广告宣传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商品的形象和888贵宾会的文化。所以茶叶商标的翻译是中国茶叶国际品牌战略中的关键因素。
一、引言
茶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文化蕴含,因此茶叶的商标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也应当不同于其他商标的翻译。“跨文化传播是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信息传播与交流活动。跨文化广告传播则特指发生在两个文化群体之间的广告宣传活动”fly如何有效地做到在不同文化中传播中国茶文化,进而树立强大的茶叶品牌是跨文化广告传播的重要任务,而商标却是商品文化,质量和形象的集中体现。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茶叶市场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茶叶商标翻译准则。
二、国内茶叶品牌现状及商标翻译难度分析
目前我国茶产业面临着“种植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的尴尬局面。纵观世界茶叶出口大国,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茶叶出口效益、国际声望都超过我国。就连不产茶叶的英国也有像立顿这样的国际著名茶叶品牌。我国长期以来未曾在国际上打造出一个著名品牌“有名茶而无名牌”的原因之一就是把以地理标注(原产地)来区分的名茶与商业运做的品牌分离的,并没有充分运用我国名茶的品牌优势。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周云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曾说“立顿红茶是商业运作品牌,我国是用地理标注(原产地名称)来区分不同的茶,但同样一个地理标志下有很多茶,这就影响到国外消费者对中国茶的认知和购买。地理标志区分是历史沿革下来的。只要一个产品在该地生产并达到一个标准,就可以叫这个产地名称。此名称下有很多不同厂家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内部区分很难。很不利于发展和竞争。”因此,中国茶叶品牌就出现了比较混乱的格局:首先,中国茶叶种类齐全,红茶,绿茶,黑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等。其次,历史上形成的以地域区分的名茶系列(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武夷岩茶,黄山毛峰等等):第三,在地理标注(原产地名称)来区分同的名茶系列之下又有不同的品系,比如武夷岩茶之下又有大红袍,水金龟,肉桂,水仙等子系列。第四,各个生产厂家又有独立注册的品牌,比如武夷山众多茶厂都生产武夷岩茶的各个茶品种,但是不同的厂家有给其所生产的同类茶叶冠以不同的商标品牌名称,事实上是把商业品牌和以产品命名的茶叶名称分离开了,甚至有抛弃传统名牌,舍本逐末之嫌。这不利于我国茶叶品牌的总体发展。
上述问题给我国茶叶商标的翻译构成了最大的困难。如果我们坚持把以地理标志区分的名茶与商业推广的品牌分离开来,或者混在一起,只简单地把每一个品牌按照一定标准翻译,那将产生以下问题:1.由于同一种茶叶可能有几十个厂家生产,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注册品牌,那么译名也将出现同样混乱的局面。2.这种混乱的局面必将随着译名延伸到国际市场,不仅扰乱了中国茶叶的品牌战略,还有可能加剧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来的无序,甚至是恶意竞争。3.削弱中国茶叶的整体竞争力,不利于中国茶叶文化的推广,从而在长远的战略上阻碍我国茶叶进军国际市场。4.也会给国外消费者带来对茶叶认知方面的困难。
其次,商标的翻译不同于其他商品商标的翻译:中西方茶文化严重不对等,在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茶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各自独特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在西方咖啡文化甚是盛行,至于英国的下午茶也与中国茶文化差之千里。名茶商标的翻译往往带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蕴含东方哲学智慧,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跟其他商品比较,茶叶的出口能够更多地出口中国文化。
其三,由于目前我国茶叶品牌的混乱局面,同一种名茶有很多种译名。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和我国国际交流,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对中国传统名茶的翻译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笔者调查中发现,光福建名茶铁观音就有十多种英文译名:
1双语拼音:tie guan ym 2. tieguanyin 3.西语式拼音:ti kuan yin 4.直译:iron goddess 5.闽南语thih-koan-im 6.广东话tit gwun yam其他译名tit kwun yum, iron buddha,iron goddess of mercy, iron avalokitesvara, and tea of theiron bodhisattva。这些只是铁观音这个名茶的译名,还不算由铁观音衍生出来其他子品牌的英文翻译。
三、茶叶商标的翻译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翻译不是孤立的实践活动,孤立地看待翻译实践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茶叶商标翻译也并非简单地将中文翻译成英文,茶叶商标的翻译是为我国茶叶国际品牌战略服务,因此它的翻译应该被看作是茶叶跨文化广告传播过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一个重要环节,它的翻译也应该放在中国茶叶国际战略的大环境中去考虑。在系统中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审视商标翻译才是我国茶叶商标翻译的出路。
1.要结束目前我国茶叶商标的混乱局面
中国有19个省区产茶,经营方式以家庭作坊式为主。各种大小茶企业多达上万家,注册商标更是不计其数。我国传统名茶也有上百种,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名茶的‘名气’并没有和商品商标结合起来,相反由于纷繁的茶叶商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名茶的“名气”,降低了它的商标使用价值。因此,规范茶叶市场是一切工作的前提条件。另外,正确处理‘名茶’与商业推广的商标之间的关系。
2.茶叶商标作为商品的商标,它就具有和其他商标一样的功能和作用
在国内外知名度较低的茶叶品牌主要任务就是打开国际市场,其商标的作用与其他针对国际市场的商品商标一样。那么其商标的翻译准则应该是“商标的命名必须能够吸 引消费者、识别产品、联想产品、广告宣传,因此翻译商标译名也必须个性鲜明,优美悦耳,内涵丰富且顺口易记,以激发消费者强烈的购买欲望,促进营销。”因此,在茶叶商标的翻译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商品商标的翻译。
(1)直译法:只要符合广告用语的准则,既突出产品特性、易于记忆、朗朗上口、具有劝诱力,另外不能有文化禁忌,一切中文的商标都可以直译。比如,武夷岩茶翻译成rock tea.武夷岩茶生长在山间岩石上,自然无污染。茶叶产品当然强调健康,另外很重视强调“岩韵”这种文化心理的传播。而rock在英文中没有什么贬义,却有振奋,动感的意思,这也迎合了近年来国际上流行特种茶的趋势,可谓是直译的经典。但直译法不是万能的法宝,比如武夷岩茶中的名品‘大红袍’,有人译成b心red robe,笔者认为此译不妥。首先,这个英文名称不符合广告用语的准则,没有突出产品的特性。第二,读起来比较拗口,不易记忆,对于不熟悉大红袍茶叶的外国人来说,big red rob。这个商标根本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第三、红色(red)在西方文化中往往具有消极的意义,跟危险、恐怖、愤怒等意义联系在一起。
(2)音译法,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只要使用得当,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美国碳酸饮料coco-cola音译为‘可口可乐’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音译法有天然的缺陷一传音不传意。对于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知名度的茶叶产品来说,音译法几乎没有意义,但对于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名茶’,音译法是最佳选择。本文将在下节专门讨论‘名茶的翻译’,并论证音译法是‘名茶’翻译的最佳选择。
(3)音义合作法,“音义合璧的译法是传达商标神韵的有效手段。音义结合法又称为谐音取义,即并非严格确地按照音译,而是取与原商标牌名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赋予译名实际意义,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文化信息,诱导接受信息者产生种种联想和遐想,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比如上文关于福建名茶铁观音的翻译就可以考虑这种翻译方法。“铁”跟te。音相近,观音(( bodhisattva, buddha )是佛教神话人物,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铁观音可以译为tea buddha.这个翻译突出了产品的特性,又很好地传达了铁观音的茶文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好地把茶产品和佛禅联系起来,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精髓。
(4)功能替换法:中外文化中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如果可以在目的文化中找到功能对等或者相似的替换词,那将给产品的推广带来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大力士牌便携式吊运机,就可以翻译成希腊神话中的泰坦神(titan )。茶叶品牌如果能在目的文化中找到功能对等的翻译,则采取这种译法。
(5)创意造词法:在英汉商标翻译中,要考虑到目的文化和语言的特点。有时候利用目的文化语言文化的特殊性创造新词作为商标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联想电脑的英文翻译lenovo就充分利用了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特点。le取自联想原来的英文商标legend意思是传奇,novo是拉丁词根,意思是创新。整个单词寓意为“创新的联想”。打江山时需要缔造“传奇”,想基业常青则要不断“创新”,lenovo这个词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高雅、新奇的感觉,取得了广告用语所要求的效果。茶叶品牌也不妨借鉴联想的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必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名茶的翻译
中国以地域区分的传统名茶有上百种。特别是屡次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的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安溪铁观音等,他们不仅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意义,而且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而且这种知名度也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影响力也将逐步扩大。因此,笔者认为名茶的翻译应该采取音译的方法。有学者批评说音译完全丧失了对名茶的文化内涵的传递,但事实并非如此。首先,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海外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加拿大研究移民的专家李胜生教授根据各国公布的数据估计,在21世纪初,海外华人华侨总人数约3300万,分布在全世界151个国家。根据教育部2002年的统计,2001年全年来华的外国留学生就有35万,而且这个数字还将继续攀升。中国的其他国际交流也在迅猛发展,世界越来越了解中国,中国也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茶文化也应该正面面对世界。第二,名茶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感受,具有很多文化蕴涵,要将这么多文化的东西全部表现在商品商标上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借助消费者对名茶的了解,运用他们已知的名茶名称做商标,发挥传统名茶的‘名气’才是名茶翻译的明智之举。第三,现在对于名茶的翻译纷繁复杂,光音译就有汉语拼音译法、广东话译法、闽南话译法,罗马拼音译法等,这给国外消费者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采取音译也要统一译法。
4.茶商标翻译的文化禁忌
茶叶商标的翻译是跨文化广告传播活动,要考虑到目的文化的特殊性、双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相关法律规定。由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国与国之间文化的差异造成了沟通和交流的困难,在一国被认为是吉祥的东西在他国可能被认为是邪恶的;在一国广受欢迎的东西,在他国可能人人喊打。比如说在中国‘龙’被视为皇家,高贵,权威的心理象征,但是在西方国家‘龙’却和残暴、贪婪、邪恶联系在一起。所以商标中带‘龙’字的在翻译时要做灵活变通。比如说对‘龙井茶’的翻译,就可以直接音译。因为龙井茶是中国名茶,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大可不必翻译成dragon well,因为dragon就是西方的龙,邪恶,贪婪,残暴的象征。另外,各国关于商标的法律都有相关的规定,比如我国商标法就明确规定不得以国家领导人,城市,省的名称作为商品商标。在一些信奉宗教的国家,除过考虑国家法律的规定之外,商标的翻译也应该考虑到宗教的一些禁忌。
【关键词】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传播
一、“一路一带”战略背景及中国乌龙茶文化
国家主席在2013年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总理也提出了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提出要利用中国与多个国家的双多边机制,建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世界的和平。“一路一带”提出应利用海峡两岸经济发展程度高、实力强等优势,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从而支持福建和台湾等地区发展。
乌龙茶是我国特有的茶叶品类,由宋代贡茶龙团、凤饼演变而来,回味甘鲜,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等着突出表现,也被称之为“美容茶”、“ 健美茶”,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福建省安溪县是最主要生产地区。
二、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对策分析
“一路一带”战略主张文化先行,注重人文领域,强调民间交往,因此在国际范围内推广中国乌龙茶文化就必须加强人文交流。另外一方面,由于地域不平衡,所以应该做好布局规划,立足自身特色,以东亚为基础,以全球为目标,加强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在传播中国乌龙茶文化时广泛吸纳西方先进文化,做到文化融合。详细来说,中国乌龙茶“一路一带”文化构建与传播的主要对策包括:
1.搭好汉语国际推广的快车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热在全球持续升温,作为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支柱,孔子学院在全球迅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已经突破了500所孔子学院。首先,我国乌龙茶在文化构建和传播过程中可以利用好孔子学院这一平台,通过各种巡演和巡讲来宣传乌龙茶文化,特别是“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的孔子学院。孔子需要可以将一些分散的活动固定下来,比如可以将“全民饮茶日”转变为“世界饮茶日”,还可以将乌龙茶文化在“汉语桥”汉语比赛中常态化。其次,可以编写关于中国乌龙茶文化的相关教材,积极探索乌龙茶与世界其他茶类的共通性,挖掘“一路一带”沿线国家的历史,以历史增强文化认同感,形成完善的乌龙茶文化教材体系。再次考验将国内优秀的乌龙茶文化作品翻译为外文,充分利用已有的乌龙茶文化研究成果,作为孔子学院茶文化宣传的辅助教材,提升文化宣传的价值。比如可以将民间流传甚广的茶歌、茶剧等作品进行外译和推广。最后,可以搭建茶文化传播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微信公共号的作用,统筹各种网络资源,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库,形成多方献计献策的传播平台,开发乌龙茶文化网络课程,从纸质教材向多媒体网络教材转变。
2.联合多方力量,加强研究与交流合作
利用多方组织和中介,是加快推动“一路一带”建设的重要力量,乌龙茶文化建构和传播过程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些组织和结构。比如可以利用国内外重要的茶文化研究机构或者学会,将乌龙茶文化爱好者团结起来,发挥茶报的作用,共同开展乌龙茶文化交流活动。应该鼓励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加强中外茶文化的比较研究,广泛吸收各国茶文化的优秀成果,创造茶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围,开展茶文化研讨会,挖掘各国学者的智慧和经验,增进学术交流,鼓励观点创新,获得更多文化认同。
我国应该培养一批乌龙茶文化研究队伍,注重年轻乌龙茶专家的打造,提升他们的外语水平,做好乌龙茶文化传播工作,加强与各界人士的交流、合作。另外,还可以借鉴波罗的海等国家的经验,成立乌龙茶文化民间组织,利用软实力外交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茶与咖啡(酒)”对话等活动,利用各种活动、节日等开展乌龙茶文化宣传,建立长效机制,发挥侨胞作用,传播乌龙茶文化。在“一路一带”沿线国家居住着很多华人,他们对乌龙茶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一些来自福建、台湾、广西等地区的华人,他们可以作为桥梁融入到乌龙茶文化传播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3.积极开发茶文化国际传播新模式
我国文化在近几年有很多成功“走出去”的案例,乌龙茶文化在构建和传播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些案例,开展新模式,构建适合当地人民的文化传播形式,全方面展现茶文化和茶艺成果。比如可以借鉴影像资料进行传播,顺应多元化媒介传播的需求,充分利用好莱坞、百老汇等西方文化传播模式,开展以“一路一带”为主线的乌龙茶文化传播专题影片,利用国内外重要媒体进行直观宣传,吸引观众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吕笑容,骆红斌。 “中国武术丝路行”传播机制研究――基于“一带一路”的文化学视角[j]. 浙江体育科学,2016,04:5-9 25.
[2]方彩琴。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j]. 福建茶叶,2015,04:49-52.
[3]王国刚。 “一带一路”: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经济理念创新[j]. 国际金融研究,2015,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