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计划(优秀4篇)-888贵宾会

2024-03-02 13:02:55

工作计划是对一定时期的工作预先作出安排和打算时,工作中都制定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实际上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不仅有时间长短之分,而且有范围大小之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养成教育计划(优秀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养成教育计划 篇一

一、教师培养失效的几种表现

(一)师范生职业信念不坚

由于多数师范院校的教育计划没有系统开设德育课程,更没有品格教育课,只有少数学生通过自学方式或通过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学习道德理论,其结果是学到的理论不系统,内容不全面,效果也不理想,缺乏针对性。有人在进行教师职业角色认同与冲突的问卷调查时,有50.2%的学生认为自己选对了职业;2.6%的学生自认为有点选对;7.4%的人认为选错了职业。如果再给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25.6%的学生表示会重新选择职业;17.8%的学生认为可能会重新选择;只有21.2%的学生认为自己会继续选择教师职业。由此可见,师范生重新选择和可能重新选择职业的百分比相当高,表明这些准教师们对教师职业信念没有足够的忠诚度,影响到他们的为师之道。由于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便会对现实中的师德悖逆现象感到茫然。

(二)教师道德严重滑坡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学者们就开始呼吁大力加强师德建设,采取有力措施改变局部地区或部分学校的师德下滑状况,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但是近十年过去了,这些仍旧只是口号,在师德建设和师范生品格培养领域还没有切实可行的制度措施出台。部分教师道德沦丧的案例仍时有报道。做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媒体上出现“禽兽教师”的字眼感到恐慌和悲哀。

比起有偿家教,带有色眼镜,随意嘲弄、讽刺、挖苦学生和此起彼伏的教师暴力等等,缺乏教师爱抚鼓励的孩子们心灵所受的创伤更深。心智发展所受的损失更大,危害后果比体罚更重。果真是有些孩子秉性真的那么顽劣,没有更好的管教方式,还是我们的教师培养计划培养出来的教师素质堪忧,缺少教师职业的灵魂?

许多教师远离自己的职责,把本该肩负的责任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等下放给家长,教师责任心——如“逃学的孩子”,忘记了教师育人时自身应具有的基本品格。

陶行知说过:大而言之,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然而面对如此失魂的“教师”,我们没理由不为中国的教育现状担忧。

二、教师培养失效的深层原因

(一)教师培养计划的缺陷

许多教育家认为如果教学被视为一种道德活动。那么教师培养也应被如此看待。教师培养不仅是一个建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建构道德品性的过程。如果这能够成为一种普遍接受的观点,那么教师培养计划就必须发展和改变。

一些研究表明,能提供道德主题的课程、或者传递“教学是一种道德活动”这种思想的教师培养计划非常少,而包含有目的的将道德问题整合进来的、更有系统的教师培养计划就更少了。由于教师培养计划的这些缺陷,品格教育就更要优先考虑。乔斯等人在对600名教师培养系系主任或院长进行调查后发现,90%对核心价值观表示认同并且认为应该在学校中教授。但只有24%的系主任或院长的教师培养计划在强调这些内容,同时他们认为那些与宗教联系比较紧密的大学更有可能在教师培养计划中包含这些价值。

但把品格教育纳入教师培养会存在着许多障碍,如基础服务性课程课时有限。如何有效实施品格教育的研究有限,强调品格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资源的缺乏等等。

(二)学校对品格教育的忽视

柏拉图曾说过:美德教育是唯一名副其实的教育。学校教育作为品格和技能的发展而存在的观念自有教育以来就被接受了。英国曼德斯教授发现,100年前的英国学校教育视道德教育为理所当然,然而100年后,“到底是否要进行道德价值教育”,在英国成为热门的议题。人们开始质疑“学校是用以培养良好公民”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已有研究无法证明品格教育计划具有有效性;“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和道德相对主义引发的对品格教育计划的质疑;过度强调标准化考试,而品格发展自身却无法参与这种评价;道德教育实践的弱效现象导致对学校道德教育的诘问等等。学校对忽视品格教育负有主要责任,许多师范生有着接受品格教育的意愿。

(三)品格教育课程的匮乏

诚然,技能和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他们绝对不能提供给学生或教师以灵魂。然而从现行中国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状况来看,教师培养对师德教育重视不够。高师院校只重视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不重视德育课是其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品格教育课程资源的严重匮乏。目前有关教育伦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方面的教材不少,但能把师范生品质特点与教师职业道德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的教材不多,更遑论单独的品格教育课程。这种高师学生希望进行品格教育以期提高自身道德品性与品格教育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矛盾,是教师培养欲找回灵魂却又无法达成的原因之一。

三、品格教育实施的基本策略

现实告诉我们必须重新调整教师培养计划以使其内含灵魂。从历史角度看,学校曾经把品格发展视为其任务的一部分。现在,父母和社会依然希望学校和教师来担负起这种职能,因为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教师所传递的品格教育比非专业人员所传递的更有效。其实教师自身也珍视这种角色并希望能得到实现,但他们对实现这一任务由于缺乏充分的条件而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明显,教师培养必须重新找回塑造教师灵魂的路径:品格教育。

如果能把品格教育很好地整合进教师培养计划中,品格教育将会发挥其巨大效用。为此,我们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形成品格教育氛围

要想使教师的行为具有道德性,首先教师培养计划必须是包涵道德内容的,并且优先考虑品格教育。教师培养计划要为品格教育设置隐性课程,以便潜移默化地传递给教师以公正、忠诚、尊重、关怀、责任等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如在教师培养场所张贴优秀品格的典范;开展优质品格师范生评比;通过大量的研讨班、会议、论坛、沙龙、学术通讯形式来强化品格教育,并给予准教师大量的检验和讨论道德问题及反思他们在见习、实习中所发生的教学事件的机会,建设高尚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品格教育氛围。

(二)整合品格教育课程

虽然少数大学能为品格教育提供专门德育课程,但把价值观整合到其它课程中这种更加有效地实施品格教育的方式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在强调品格教育单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的同时,要着重在隐性课程中整合品格教育。

教师培养计划中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可以用于这种品格教育整合。尽管已有一些教师培养计划将品格教育渗透到课程当中。但力度仍然不够理想。当前研究证实,道德叙事法和通过儿童文学实施品格教育已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在教师培养计划的专业课程中整合品格教育的有:在心理学课程中重视道德发展的理论教学,在教育学课程中凸显德育论、课堂管理等教学内容,在教学法课程中训练教师怀着责任和关心去教学,在班主任课程中播撒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教师培养的学科课程方面也应进行品格教育整合的尝试,如在历史学科中可以关注平等、社会偏见等事例,在文学学科中可以利用儿童文学丰富的价值观等资源。品格教育是教师培养的核心与灵魂,我们有时会发现其本身已经悄悄地整合到课程的各个方面。

(三)评估师范生的品格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师培养计划并对其加以修正完善,对师范生进行多维度的评估,以判定其是否适合从事教学活动,并达到评估其品格的目的。

教师若没有诚实、公平、责任感和同情心等美德,也就不能使他的学生形成这些美德。想成为教师的人就要有形成美德的倾向,有作为学生榜样和导师的服务性动机。正如斯洛尼克所说:不是每一个人都应成为教师,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教师。因此,他提倡当师范生在教师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取得进步时应更好地对他们进行审查和评估,比如通过“有深度的会谈、写富有哲理观点的日志和日记、封闭且持续性的检验、监督和观察”等来评估他们的技术能力和品格强度。因为在使用这些方法时,部分品格,如诚实、勇敢、细心、公平及责任等,可以得到判定。当然,这些品格还需要通过被修正过的教师培养计划来进一步评价。普通教育不仅需要有知识技能的教师,更需要有品格优秀的教师,教师培养者不能把没有核心灵魂的教师交给中小学。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篇二

关键词:卓越计划;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079-02

继2010年6月首批61所高校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来,湖南工学院于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计划第二批启动的133所院校之一。目前,学校已有3个试点专业获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立项建设,即:电气学院的自动化专业、材料与化工学院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机械工程学院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我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计划的目标就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和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加快我校内涵式发展,促进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以“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三重一高”的内涵。“重基础”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专业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为后续的学习提供保障;“重技术”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学生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不但学到精湛的专业技术,还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重能力”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各自的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素质”就是重视学生在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综合素质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1 1”的学程分段模式。“三重”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从基础、技术、能力到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递进的过程,体现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持续性、渐进性和上升性。“一高”是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具体按照“2 1 1”的模式进行。我们将大学学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大学的第一年和第二年,这个阶段主要开设的课程有:一是通识教育课程,包含通识基础课程和文化素质课程;二是学科基础课程,包含学科门类基础课程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淡化专业,其培养目标就是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拓宽专业口径。第二个阶段就是大学三年级,这个阶段主要开展专业教育,开设专业主干课程,目标是以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以及培养综合专业技能。第三个阶段就是大学四年级,这个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增设与职业素养相关的选修课,如职业资格课程、专业技术资格课程等,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3.“三级平台 两大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结构方面,形成“三级平台 两大模块”的知识、技术、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结构体系。“三级平台”包括通识教育平台、学科基础教育平台和专业教育平台。通过构建“通识教育基础 学科基础”的基础教学平台,帮助学生打牢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专业主干(核心)课 专业方向选修课 职业素养选修课”和集中性实践课程的模块化专业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两大模块”包括集中性实践教学模块和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通过构建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将第二、第三课堂课程化,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凸显工程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而其主要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适当地压缩公共基础课的理论课时数,增加实践课时数。增加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提高实践环节学时学分的比例,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分别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以上和35%以上。以重点实验室、特色示范专业实验室、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的建设,合理设定实践教学时序,按照从基本、初级、高级到创新技能的递进式模块,安排实践教学活动。

2.创新实践教学环节。增设学年论文、课程设计、网络实践、调查研究、读书报告等实践环节。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引导大学生申报省级、部级创新项目,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创办“卓越班”为突破口,以企业要求、实践背景提出课题,以设计、论文、专利、业绩、成果、创业等多种考核方式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推进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的改革,为实习与创业结合的毕业实践模式的顺利开展积累经验。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制定了有关制度。学校制定了《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切实提高“卓越计划”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保障“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目标的师资力量。每个“卓越班”配备1名班主任,同时配备1名专职辅导员。

2.走出去,请进来。根据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特点,走出校门、国门,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到企业现场办学;同时请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授课。我校外国语学院的李建红、谢争艳两位老师赴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学习,分别选听了语言学、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学等相关课程。又如我校海外名师、台湾清华大学王明扬教授,同安工学院廖可兵院长和部分专业教师带领工业工程专业学生103人赴衡阳合力工业车辆有限公司,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现场教学。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博士生张良、陈景活为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教授《工业工程基础》课程。千山药机董事长、总经理刘祥华被聘为我校客座教授等。

四、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互赢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关键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如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等。我国高校“卓越计划”则通过与企业在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的合作,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才能够得以弥补和加强。

1.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建设。“湖南省高校‘先进制造技术’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水泥工业新技术产学研合作基地”的成立推动了我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在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学院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企业与学院共同培养学生,达到了互利双赢。

2.依托重点学科建设,共创“卓越班级”。以学院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为依托,与湖南千山制药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面向药机行业培养人才的“千山学院”,共同实施“湖南工学院千山药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湖南工学院实践教学计划”,并逐步把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材料成型和计算机类专业纳入“千山学院”这一品牌。

五、成果与影响

1.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卓越计划”的实施。学校成立“卓越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教务处内部设置职能科室――“卓越计划”办公室,学校成立“卓越计划”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部)成立“卓越计划”工作组。组长为院长,其他党政领导为副组长,此外还有卓越计划专业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和合作培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等组成。学校制定了《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湖南工学院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中心)建设与管理办法》、《湖南工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与管理细则》、《湖南工学院“卓越计划”师资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和《湖南工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项经费管理规定》等。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涌现。我校一直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实践教育活动、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教育计划和大学生创业导师计划等各种形式,开展了“全链条式”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目前我校已与泛华集团、大亚湾核电站、千山药机、香港皇朝家私、三一重工、、南方水泥等知名企业开展了校企战略合作,在全国设立了7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以“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组建的“皇朝家私实践教学班”学员已正式在企业进行培训。“千山实践教学班”的22名学员,也于3月2日奔赴企业展开实习。

3.深度合作,共建“创业孵化器”。学校已与泛华集团签署人才培养战略合作协议,将连续开办三届“华兴建设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班”,共同实施“湖南工学院华兴建设卓越土木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湖南华兴建设集团员工继续教育计划”、“湖南工学院华兴建设实践教学计划”和“互联网金融创业教育计划”;共同建立建设“大学生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我校与本土知名建工企业的深度合作,计划用6年的时间培养超过3000名大学生创业者,建立一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孵化器”,打造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的高等院校示范项目。

参考文献:

[1]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5-26.

养成教育计划 篇三

[关键词] 创新型人才;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45?03

2011年,教育部联合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摆在了极为突出的位置[1,2]。培养出一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我国真正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因素,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战略任务,是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根本目的所在。高校应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源”动力[3]!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重点高校,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正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2007年6月,学校就印发了《合肥工业大学教改试验班实施方案》,正式展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经过三年多的探索与实践,从培养理念到培养模式探索,从制度建设到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了比较先进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新体系―“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并正式形成《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合工大政发〔2010〕93号),取得了一定成绩。“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是学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示范和先导,是学校探索和实施本科创新性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通道。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理念

学校以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逐步建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学校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分析现状、展望未来,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创新型”的原则设计培养方案。强化人文社科、数理基础、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质;加强境内外一流高校学习交流,借用优质资源,开阔视野、提升品质。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理念和较为完善的全新教学方案。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

1.以点带面,培养模式探索

“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包括试验班和全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部分。试验班是学校教育改革的“试验田”,不是“大师班”[4]。“试验田”采取“四四制培养新模式”―“四个培养阶段”和“四个发展方向”,即培养过程中要经过通识培养、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跨专业培养四个阶段,“四个发展方向”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可以在“专业学术类、专业应用类、跨专业学术类和就业创业类”四个发展方向中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执行个性化的课程计划。

2. 实验班的制度安排

试验班学生管理实行导师制和班主任制。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创新学院和各学院共同负责。学校政策制定和部门间协调工作由创新学院负责,具体管理由各学院负责,采取分阶段管理的方式进行。试验班前两年主要由班主任负责管理,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主要实行专业导师制。

实验班学生均参加国内一流大学访问学习和境外高水平大学体验学习的机会,借用优质资源,开阔视野、提升品质。同时学校资助学生开展国际学术和文化交流活动,进一步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开阔国际化视野、提高参与国际竞争能力[5]。

实验班学生实行“创新教育不断线”的培养方式,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学生入学后,依托于创新学院,从一年级开始每学年均开展创新教育实践。

3. 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第一,教学计划制定实行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学校实验班教学管理工作委员会和相关学院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实验班一年级按通识教育培养,注重人格塑造;二年级在强化基础学科知识的精深教育基础上,按学科大类重点培养,如机械类突出力学基础及应用教育、电气信息类突出物理基础等、化工与生物类学生突出化学基础等。

第二,自主选择专业和专业导师制实现因材施教。实验班三年级开始,按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分流至相关专业,分流后的专业课程模块体现个性化要求,只限定学分,不规定课程,由相关院系和导师共同制定,实现因材施教。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选择课程和专业等、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养成、学习内容引导以及素质教育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在专业教育阶段,导师还指导学生参加不同形式的科技竞赛、创新实践,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等。

第三,实行弹性学习年限,创新管理模式。学有余力学生可以跨学科选课,3年完成学业,个别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可适当减少每学期学分,减轻学习压力等。实验班学生实行高比例免试攻读研究生制度。在三年级结束后,60%以上的符合条件者均可获得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部分学生“本硕博”连读。2010年9月,合肥工业大学创新学院成立,创新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迈上新台阶,创新学院全程负责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培养和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

第四,“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改革效果。“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潜力表现突出。2009年,“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试验班被安徽省批准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安徽省科技厅同时批准了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及方法研究”。结合研究,《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本科教学工程”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教法改革与实践》、《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等一系列列论文得以发表、交流。首届试验班(77人)有20多人次在部级“挑战杯”、“力学竞赛”等赛事中获奖,部级“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金奖等很多奖项填补了安徽省空白。在“第七届全国周培源力学竞赛”中,张璨同学在全国一万余名参赛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第13名,我校代表队也是安徽省的唯一获奖高校。多名同学的在被ei收录的部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多名同学拥有软件著作权和发明专利。首届试验班被评为“安徽省先进班集体”。

三、培养模式全面推广

2010年,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实验班基础上,学校成立创新学院。作为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田。 2012年,学校实施“英才计划”,“英才计划”是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 的拓展和提升,是学校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尝试。学校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院、上海杰士杰新材料集团联合,发挥高等学院、科研院所和创新性大企业的各自培养优势,开展科学、工程和综合方面等多种模式的拔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更多地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在此基础上,学校开展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6]。

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为学校在招生、教学计划、培养方案、选课制度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经验和教训。根据“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经验,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按类招生,一、二年级不分专业,两年后再选择专业,分专业培养。2011学年起,学校实施“三学期制”,二个长学期主要安排理论课教学,短学期主要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创新教育和学术前沿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按照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定,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习与实践,获得6个及以上创新创业学分。

包括《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安徽高教网等在内的多家媒体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给予了高度评价,高等教育界的很多领导、专家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理念和办学模式也高度认同,经验和教训得以研讨和交流,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展本科教育模式改革实践,创新型人才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创新学院也成为学校招生的亮点,“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正成为国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与合肥工业大学开展本科教育合作的首选单位。“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国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将会产生一定影响。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的成效与启示

教育理念创新是理论支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与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机制创新等相比,教育理念创新更加艰难,教育理念创新使教育真正成为为了受教育者的教育,超越传统教育的传承性和规约性,涵盖教育的生产性和创新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创新在不同学校、不同时间具有不同的含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动态的,要求我们进行教育理念创新。“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以优势学科为依托,本着“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方案创新是生命力之源。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人才。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还是充分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从顶层设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我们按照“厚基础、宽口径、个性化、研究型”的原则设计培养方案。强化人文社科、数理基础、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套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考核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方案优化机制。

教学教法创新是关键。影响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原因很多,笔者以为,高校教学教法的陈旧是关键原因,所以,改革高校教学教法迫在眉睫。陶行知先生指出:活的教育要有活的法子,活的法子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我校是典型的以工为主的学校,以此为宗旨,我们的教学教法创新坚持“三条原则”,实施“五大块教育”,体现“五个性”,坚持“三结合”[7]。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使之自觉学习;坚持使学生学会求知及运用并传播知识的方法,获得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坚持充分地解放学生。上好通识教育课程系列,体现素质教育系统性与时代性;开好学科基础课程系列,体现素质教育渗透性;开设专业课程,体现专业素质教育系统性;搞好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开展创新教育,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动性。

培养模式创新是有效途径。培养模式创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采取四四制培养新模式,一年级按通识教育培养,注重人格塑造,二年级按学科大类重点培养,三年级以后完全体现个性化要求,四年“创新教育不断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贯穿“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我们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有效途径和办法,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是重要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学生学业管理、学籍管理、住宿管理和组织管理由创新学院和各学院共同负责,采取分阶段管理的方式进行,创新学院负责宏观管理和各部门、学院间协调管理工作。以“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为教学组织和管理平台,形成完善的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管理。促进不同专业学生在知识上的互补和融合、能力上的合作和提升。弥补了国内高校难以直接设置跨学科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的交叉复合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本科教学工程”启动,教学质量有了“国标”[n].人民日报,2011-07-29.

[2] “本科教学工程”正式启动,2011-07-28,http:///hnfw/hngbjy/201107/t20110728_508294501.shtml.

[3] “高校应成为创新型国家“源”动力”[n].中国教育报,2013-03-09.

[4] “本硕博连读”是又一个“大师班”?[n].科学时报,2009-09-01.

[5] 合肥工业大学实验班学生赴香港高校进行访问交流,http:///gaoxiao/detail_2012_12/11/20051489_0.shtml.

养成教育工作计划 篇四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孙孟辉(1981-),男,河南宜阳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讲师;高佩川(1962-),男,辽宁本溪人,南京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1167)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编号:gka103004)、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专项基金课题(项目编号:gy2010101)、南京工程学院2010年度校级高教研究课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00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目前开展的高等教育重大教学改革项目。与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机制有所不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更注重专业的工程技术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其目的在于培养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

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试点专业之一,已于2010年招入了卓越工程师计划班本科生。在制定该专业培养计划时,突出了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的培养,压缩了基础课的学时,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阶段之后,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同时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渗透了专业课的学习,以期增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体系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所设置的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工程设计项目、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来实现其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2]。

1.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基础类和专业基础类部分,主要完成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所涉及的学科基础知识。而专业类课程主要完成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专业知识学习,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理论教学课程体系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培养的平台基础,以机、电、液结合来整合相关课程群,各个教学节点、知识模块和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采用图1的形式表达。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理论教学体系中,较之原来的教学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有所压缩。主要是将英语、体育等课程进行了相关的调整,如果学生在大一即通过四六级英语考试,则可对此部分学生英语课时进行压缩和消减,而体育课程的部分学时可放在课外进行。对于公共基础平台课程,除了原有教学体系中的要求之外,更加注重了学生集体意识、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这些对于学生以后在工程实践中更好的同他人合作有很大的帮助。公共基础平台课程所节省出来的课时可以用来让学生提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对本专业有所认识,加强其工程应用能力。而对于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较之原有教学体系增加了相应的学时,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避免学生因专业课程学时过少而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2.实践教学体系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是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能力培养不断线”为原则,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础实践层次、工程认识实践层次、综合实践层次、创新实践四个方面,以及实习、实验、实训、课程设计、科技制作、毕业设计、创业计划、技术交流等八个环节。通过上述方面的学习和实践,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查询能力以及交流能力等[3]。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可在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初,让学生进行专业应用情况调研,其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进入专业课程之前对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情况有所了解,为更好地掌握所学专业知识打下基础。在调研过程中,将学生分组以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分别有专任教师指导。指导教师负责各自所带小组专业应用情况调研的课程选题、实施以及疑难答疑工作,在课程实施期间定期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及辅导。专业应用情况调研主要通过图书馆资料收集、到企业进行调研以及网上收集资料等途径和方式进行。最后,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并进行答辩,给出最终成绩。

实践教学不局限于单个课程,可针对某一类课程组联合进行。针对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可组织进行元件设计与制造模块、流体传动模块、液压伺服控制模块等相关课程组的课程设计。在进行此类课程设计时,由相关课程教师共同进行指导,学生也分组进行课程设计,这样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地应用,避免在以后的工程应用中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

对于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毕业设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增加了企业的参与。在毕业设计选题时,结合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的具体情况,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根据毕业实习的内容,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在完成,可在学校完成,也可在企业完成。

二、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

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主要是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企业雄厚的工程实力,与学校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4]。通过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使得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设计与制造、液压伺服控制技术、液压传动技术、气动技术等方向的工程实践知识,以及流体传动与控制技术在冶金、航空、航天、工程机械等领域的实际应用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在企业可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通过到企业现场实习去更深入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工程实际应用的能力。

参加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学生,业余时间可利用南京工程学院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国际合作共建)的资源,在专业教师指导下通过参加科研或科技创新来锻炼其工程实践能力。南京工程学院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是南京工程学院和博世力士乐公司联合共建的机、电、液一体化的实验中心。该中心的所有实验设备均为德国生产,是该公司的最前沿产品。学生通过在实验中心的工程实践,可掌握世界一流企业的液压、气动产品的性能、特点和应用,掌握机电、气、液、控制的综合运用,把握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最前沿。

在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之后,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习全面了解液压与气动元件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设计过程、液压伺服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以及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的应用领域,培养学生专业应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目前,和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合作的企业有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南京金城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液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学生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在参观企业并对企业有初步了解之后,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指导教师联合对其进行培训。通过培训可使学生熟悉所实习企业的工作流程以及必备的专业知识,之后可让学生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并最终撰写实习报告,由导师给出最终成绩。

三、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1.校内教师工程能力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注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因此任课教师的工程背景以及工程设计能力是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5-6]。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教研室的教师大部分都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中有些教师具有较深的工程背景。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传授,接触到了生产第一线的现场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还应注重工程教育的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的工程设计能力。针对青年教师,可充分利用南京工程学院的校办产业以及产学研合作平台,来加强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工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合作进行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学生的企业实习培养过程中,让指导教师也参与到企业实习中去,通过教师和企业导师的联合培养,来达到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又提高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目的。同时,结合企业的发展需求,鼓励教师深入到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到企业的产业项目,培养教师的工程实际应用素质。

2.企业导师聘请方案

在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人员的参与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在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过程中,应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参与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来,聘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实践课程和企业实习进行指导。针对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学校共聘请博世力士乐(中国)有限公司、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数十位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发放聘书并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过程中给与相应的报酬,让他们同校内教师一起合作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和企业实习。

四、结束语

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作为国内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试点专业,现已制订了完备的人才培养方案,该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了适当的压缩,而增加了专业课程的学时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突出了工程实际应用的培养。同时,在本科阶段后期让学生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的设计和研发,并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联合指导,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所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已在南京工程学院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本科生中逐步实施,并初见成效。

参考文献:

[1]李爱琴,肖云峰。应用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23-32.

[2]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3]宋佩维。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与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1,(7):25-29.

[4]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0-17.

[5]王少怀,刘羽,黄培明,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j].中国地质教育,2010,(4):63-65.

最新文章

03-02

开学新计划(优秀9篇)03-02

最新it部门工作规划10篇03-02

03-02

03-02

养成教育计划(优秀4篇)03-02

开学新计划(优秀9篇)03-02

最新it部门工作规划10篇03-02

03-02

03-02

相关文章
129 2120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