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清平乐村居 赏析(优秀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通过学生与词之间的深度对话,反复朗读、感悟、品味、涵咏,通过空白处的补白和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迸撞出智慧的火花,激起情感的共鸣。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深切感受文本的“情”,领悟其中的“理”,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
〔设计思路〕:
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揭示课题,走近村居;读出词韵,初识村居;看图品文,走进村居;回顾全文、走出村居;拓展背景,放眼村居五个版块实施教学。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统领整个课堂,创设情境,多角度解读文本,引导学生在品味、朗读、练说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意。
2.通过想象,丰富文章内容,感悟文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3.在深入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体会意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翁媪为何而“醉”,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前查找辛弃疾的相关资料,了解词的写作背景;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揭示课题,走近村居
由词语“安居乐业”进入到词的学习——走近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去感受一份幸福和谐的农家生活。
(1)释词以及词牌名。词牌名是古人用来唱的一种曲调,一种节奏。
(2)清平乐是词的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
(3)齐读课题。想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村居?
【设计意图:课堂从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开始,激发了学生对古诗词和汉语言文字热爱。通过对题目的理解和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对词的阅读期待。】
二、读出词韵,初识村居
(1)读正确、通顺
自由读→指名读→“媪”“亡”“剥”“蓬”正音解释。
(2)读出节奏、韵味
师范读,生跟读→划节奏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一次又一次的多种形式的个性化朗读,逐层提高要求,让学生对诗文形成整体印象,奠定情感基调,也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三、看图品文,走进村居
(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1.释吴音(作者写这首词的时候是在江西上饶,春秋战国时期,江西上饶一带、包括浙江、江苏一带都被吴国统治,所以这一带的方言就统称为吴音),“相媚好”的意思。
2.想象: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到翁对媪说:_______。
媪对翁说:__________。
3.这是一对怎样的翁媪?指导读。
【设计意图:想象翁媪的对话,不仅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这对老夫妻的相亲相爱,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由诗句联想学过的诗句。
2.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理解“卧”字的妙用。
【设计意图:注意联系已经学过诗句,融会贯通地运用。从“卧”字的妙用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通过对小儿卧剥莲蓬和送莲蓬时动作、语言的描述,再现小儿的天真烂漫,潜移默化地进行关爱身边人的思想教育。】
(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1.比较:青草与青青草的区别。
2.(放流水声)听到什么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小结:让这老俩口醉的不仅仅是酒。从“茅檐低小”,你读出了什么?生活并不富裕,可为什么老两口还那么快乐,那么幸福呢?
【设计意图:提供具体的句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加入自己的语言说一说美丽景色,不仅让学生更充分感受到这里的美,也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融朗读指导于其中。】
四、回顾全文、走出村居
1.理解“醉”的含义。
2.配乐齐读。
3.背诵。
【设计意图:对“醉”的理解,如层层剥笋,逐层深入,让学生立体地理解文本,体会情感。抛弃了繁琐古板的分析,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融指导说话、积累于一体,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将生硬的技巧指导化为无形的情感渗透,让语言随着感情流淌,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和层次性。】
五、拓展背景,放眼村居
1. 简介作者写这首词的背景。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他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渴望收复失地,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一生都在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42岁时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清平乐·村居》就是他被贬之后写的。
2.拓展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辛弃疾的愿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安居乐业)
4.再次齐背《清平乐·村居》
【设计意图: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对名利的淡薄,对自然真实、恬静有趣的生活的向往及其追求,经学生们的动情演绎,此情已洋溢于每位学生的心间。学生亲身体验到了作者思想情操之美,仿佛沉浸其中,接受了心灵的洗涤,让学生情感与文本情感同生共长。】
五、作业超市,张扬个性
走进辛弃疾,走进宋词(根据星级提示和自己的兴趣特长,任选一题。)
★妙笔生花: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清平乐村居》,再现清新淡雅的画面。
★★诗词宝库:搜集并背诵辛弃疾的其它诗词,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小小词人:模仿《清平乐·村居》写写自己的生活。
【设计意图:星级作业的设计,给学生自由选择、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机会,体现了教学的弹性。课内内容向课外延伸,让课堂习得在课外的活动中实践运用,将情感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清平乐村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描绘了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在教学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接着发现词的一些特点,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和这首词的意境之美。接着抓住能表现一家人心情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在学习了《清平乐村居》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学习辛弃疾的另一首词《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这节课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是:把单元目标和古诗词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再抓关键词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用本课习得的方法学习别的诗词。在教学中以“词是用来唱的”贯穿首尾,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心灵种下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
我认为不足的是:教学中追求面面俱到,因此想象画面环节给学生的时间不够充足,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训练。
之三
授课人:郭露芳
教学目的: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词。
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进行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篇散文或故事。
教学过程 :
一、题解。
“清平乐”是词牌名,这首词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打击。壮志难酬。归隐上饶地区农村时的作品。
二、自渎,扫清生字。
1 、读准字音。
2 、解释词语。
三、齐读,指名谈词句的意思或描绘的意境,学生评议。
四、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构思、写法,讨论下列问题。
1 .开头两句写景,描会了哪些景物? 有何特点?
明确:茅舍、小溪、青草,这些农村中司空见惯的小景,将它们组合成一个画面。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富于田园特色,
2 .后六句写人,写了哪些人物的哪些活动? 为什么这样构思?
明确:通过翁媪打趣闲淡,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鸡笼。小儿卧剥莲蓬的简单情节,安排,寥寥几笔描画出一幅富于田园特色的生活景象,表现了农村和平安宁、自然朴素的生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结:这首词在表现手法上,不事雕琢而纯用白描,写人物的活动富于变化,写白发翁媪,先闻其声:写大、中、小儿。后见其人。寥寥几笔,如实描摹,写出—家两老三少的活动,全词只摄取了一个很平常的生活画面,如同一幅素描,却写得生趣盎然。
五、学生朗读、背诵。
六、课堂作业 :
1 、根据词的意境,画一幅田园景象图。
2 .展开合理的想象,将《清平乐》扩写成300 字的短文。
清 平 乐作者:辛弃疾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村居
屋檐低,茅舍小。小溪潺潺,岸上长满了茵茵绿草。一阵吴音,絮絮叨叨,还带着几分醉意,亲切,美好!这是谁家,一对白发苍苍,公公,姥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子,在小溪东岸,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手艺可巧!小儿子,躺在溪边剥莲蓬,一个逗人喜爱的顽皮佬。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清平乐》
2003/03/2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的意思,感受田园生活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词。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已经不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有人说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
2、出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与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同。讲解词的有关知识。
2、放音乐,体会破阵子所表现的气魄。
二、明诗题
1、放音乐,学生区别与前一首的不同。
2、出示“清平乐。村居”引导读题,并谈谈看到“村居”二字会想到什么。
3、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三、解诗意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上、下阙对读。
4、配乐读。
5、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写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都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还有怎样的画面?在整个画面中我们忘了重要的一处景物,它把整个画面连为一体,那就是小溪。这是怎样的一条小溪呢?放溪流声,小溪在——流着,在——流着,在——流着…..
在静静的溪流声中让我们在一起读词,感受村居生活的美好。
四、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师: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醉里吴音相媚好”,谁在说话呢,说些什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忍不住问了,白发谁家翁媪,这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师:老公公、老婆婆可没光顾着夸对方,他们还看到了三个儿子呢。说不定他们此时正在夸赞三个儿子呢。大儿子正在干什么呢,书上是怎么说的,我们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怎样锄地,一边锄一边在想什么?多么懂事的大儿子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有如此勤劳的大儿子,难怪夫妇俩会那么开心呢!
除了一个勤劳的大儿子还有一个正在编鸡笼的二儿子呀,书中怎么写的,谁来读读,你看他编得(专心致志、聚精会神)。他一边编鸡笼肯定一边在想,我要多编几个,拿到集市多卖几个钱,让父母高兴。多么孝顺的孩子,老两口更高兴了。他们不止陶醉在美景中,陶醉在相媚好的恩爱中,更是陶醉在孩子们的表现中。俗话说的好呀“皇帝重长子,百姓爱小儿。”小儿在哪儿呢?一起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以前见过“无赖”这个词吗?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表示什么?小儿子是怎么剥莲蓬呢?“卧”是怎样的动作,还可以换成什么?送进去读一读,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乃无赖也。我们送他一个词语,送他一个成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无拘无束)一起读出小儿的无赖。难怪会最喜呦,不但夫妇俩最喜,辛弃疾也是最喜呀,这最中可有醉呀。
五、悟诗情。
这是怎样的一幅村居画面呀,诗人此时已经完全被陶醉了,忍不住走上前去“老公公,老婆,你们住在这么低矮、破旧的茅草屋里,怎么还会这么快乐呀?”是呀,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呀!一家人和和美美就是最大的幸福呀!看着这温馨、和谐的村居生活,诗人陶醉了。此时他醉在田园。陶醉的同时他又想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看辛弃疾的一些情况。学生理解诗人的感受,希望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当他征战沙场,他醉渴望的是什么?醉里挑灯看剑,当身在田园,醉里吴音相媚好,同是醉里,虽然所处地点不同,但是所想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
六、内化情。
师:让我们怀揣这份美好的情感再次走进这首词,走进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听着同学们用心的朗读,老师仿佛感到和谐的村居生活就像文章中的小溪一样在我们心中流淌,流淌、流淌…..永远地流淌。
七、延伸情
村居的和谐与美好深深地印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想把它变成我们笔下的作品?我们可以根据词的下阕描绘的景象,编成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拿起画笔画下这美好的村居生活。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理解词,板书课题:清平乐村居
2、正音:乐(yuè) 齐读课题
(简介)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读课题时,中间注意停顿,再一起读一遍。
3、设疑:辛弃疾的词中究竟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
二、初看画面,反复诵读。
1、课件出示整首词,自由朗读,把每个字读正确,读响亮。
2、指名2-3名学生读。相机正音:翁媪 莲蓬 卧剥
3、指导朗读:
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注意适当的停顿,那就更好了。这首宋词有上下两片,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
4、指名读,其余同学看插图,一边听他读,一边看着图想象每句话写了些什么。
三、想象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生交流:
▲感悟大儿、中儿的勤劳孝顺
师点拨:
(1)古诗词的语言和我们不一样。“豆”是庄稼,真正锄的应该是草。
(2)中儿是什么意思?从这两句话,可以看出这两个儿子怎样?怎么夸他们?
(3)练习朗读。
▲感悟小儿调皮可爱。
师点拨:
(1)无赖
①一般情况下“无赖”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②在课文中是这个意思吗?
③从“无赖”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
(2)卧
①“卧”可能是什么姿势?(躺 趴)
②从“卧”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天真可爱 调皮可爱)
③练习说话:看看图,想象一下小儿顽皮的样儿,可以自己说一说,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
(3)指导朗读:小儿顽皮的样儿该怎么读出来呢?
▲感悟景美
师点拨:
(1)读到“青青草”,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2)绿草如茵,溪水潺潺,你看到一条什么样的小溪?
(3)瞧,他们就生活在这样优美的山村,你能按顺序说说这乡村的美景吗?(可以由远到近,也可以由近到远)
(4)指导朗读:这么美的风景,真是如诗如画呀!你能读好吗?
指名读。(草真青啊!)
小结:瞧这一家子,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农村真是自有一番乐趣呀。那就让我们走进画中,听他们聊聊吧!
▲感悟: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点拨:
(1)理解“翁媪”“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看看画面,老爷爷和老奶奶的关系是?(夫妻)所以,在这首词里“翁媪”的意思是?
(2)理解“相媚好“
(3)理解“醉里吴音”
师相机讲解“吴音
说说这老两口是怎么“醉”的?
四、生成画面,读写结合。
1、这首村居描绘的是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词,感悟。
2、交流看到的画面
五、简介作者,深悟诗情
1、浏览资料幻灯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2、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这首词。
3、交流再读后的感受。
六、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1、师引背。
2、欣赏歌曲《清平乐村居》
七、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1、现在这和谐美好的村居就像这首词中的那条小溪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2、出示课后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
(2)收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来读一读。